| 网站首页 | 北京周易研究协会 | 中国周易研究总会 | 北京贤林传统文化研究 | 天下神奇天佛寺 | 天地风水学 | 图片 | 下载 | 
您现在的位置: 韶山周易 >> 北京贤林传统文化研究 >> 奇异科学 >> 正文 用户登录 新用户注册
关于易学如何回归的思考         ★★★ 【字体:
关于易学如何回归的思考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易林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6-2-25    
当前易学研究的现状是理不直气不壮。气为什么短,是自戕,中国人自己把自己的文化拦腰砍去大半截,文化主脉一断,没有了根基哪儿来底气?易作为夏、商、周三代思想文化的代表,与华夏文明同生共长,时至今日,易学几近绝学,研究竟然还有争取合法性和正当性之说,这既是天大的笑话又是不争的事实。
学易、用易、传播易的底气从哪儿来?隐性的和被遮蔽了的易学传统,不显现,就不可能恢复底气。不为往圣继绝学,又岂能为万世开太平?学易不能没有这样的志气与抱负。易学研究要别开生面,就不能停留在《周易》经传、卦气说等岔道口,而是要把学术视野尽可能地前移,去探索易学的本原,回归原生态的语境,你就会理解易的本性本相,明了源于自然,发于自觉,基于自信,本于自新,敢于自强的易学活力何在。
人生识字糊涂始,书不尽言,言不尽意。沿着先哲指点的思路,区分为学和为道,我们就能发现当代易学的出路。当今人把自己的象形文字与西方记录语音的拼音文字划等号,向外来的轴心说看齐,认同的只能是有“字”记载的字明史,一切从老子孔子说起,对以原始文化符号表象原道的文明史,即对夏商周三代乃至更早的文明史就会视而不见。“字”霸道地遮蔽了字前少说三四千年,多则五六千年的文明史。遗憾的是,在完成了夏商周断代工程后的今天,依然有不少人数典忘祖,拒不认同诸子百家出自一家,回避“道术为天下裂”这本应属于常识的历史事实,一味地宣扬新儒家或提倡新道家,化大力气干得其实是目无夏、商、周,腰斩几千年华夏文化的傻事。指点皇帝的新装,本无恶意,是真心希望学界的视野尽可能向前延伸,延伸到非文字的文化符号,还中华思想、哲学、美学、逻辑学一个全史,少干一些打着文化复兴旗号行文化遮蔽的蠢事,别太在乎西学,别太不尊重本土的文化和智慧。
易学本是中国人表象世界观和时空观的最高学问,它渗透在中国文化的方方面面,六七千年来,易学思想已经化为潜意识、集体无意识,左右着中国人的言行举止和日常生活,因此易学本是百姓日用而不知的学问。应该看到,易学之所以成为中华文化的精神支柱,并不仅仅是它曾经是帝王之学,而是由于它基于人类思想的本质,是把握世界的规矩准绳,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本人强调易学的文化价值是属于全人类的,因为它是人类超越自我的产物,其超越性体现的是人类思的本质。易学方法是人类把握世界最原始最根本的方法,从源头来看,这种以感性来把握理性的方法,并非东方人独有,回到古希腊乃至更早,东西方人的文化差异相对就小得多。同样道理,中国思想史越往前推,儒道两家的对立就越不明显。
在东方文明中,正因为坚持和保留了这套原始的根本大法,因此不管是在人文学科还是在自然科学和技术上,中国人千百年里一直遥遥领先于世界,易学的价值其实早已得到了历史的证明。毫无疑问,实证科学的客观精神和分析演绎方法基于西方文明,是在近代发展起来的把握世界的方法,这是现代科学和现代人不可或缺的部份,近代科学的历史二百多年,其价值也已经得到了历史的证明。两者并不存在孰优孰劣的问题,两者各有千秋,各有长短。
若用历史的眼光、用阴阳互补的思想(即以易学思想)来看待易学和近代科学、思路就会更全面更清晰一些,我们不仅会承认近代科学昌明,同时更珍惜易学的神明,对传统文化的偏见和歧视就会少一些,不会有以《易经》的陈旧解释来抗衡近代科学思想的愚昧之举,同样也不会用近二百多年的科学去否定和抹杀虽不以“科学”命名、而兼行科学之实的“易学”。会通古老的易学和近代科学,我们就会拥有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现代科学。易学要回归,首先应该向今人展现其可以令人信服的科学的方法和科学思想。易学要跻身现代主流文化,易学应该完成自身的基础理论研究,能对易学的本原做出如其所是的描述,实际上就已经在人类的思想本质和大文化、大科学意义上揭示和阐释了传统易学的科学底蕴。
西方文化已经发生了系列转型,哲学就不用多讲了,系统论、耗散结构等高度综合性学科、量子力学、弦论、混沌学、分形理论等的兴起,标志着非线性思维已经成为现代科学思维的基本特征,随着知识经济和网络经济的出现,东西方文化会通的黄金时代正在到来。易学固然凝聚和蕴藏着大量未被现代人所认识和发掘的精华,对于建设现代文明,对于世界的未来,易学智慧不可或缺。但是易学不能指望西方文化转到东方形态上来,因为西方文化的转型要解决的是西方文化所面临的危机,正是人类文化在回归源头寻求新突破的进程中,由于东方文化保留了更多人类源头的东西,历史在为东西方文化会通提供了新的契机同时,也给人造成了西方文化在向东方文化靠拢的错觉。
中国文化则有自己要解决的问题,弘扬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必须完成传统易学的现代转化。易学研究者头脑必须清楚,易学回归的前提是自觉地熔旧铸新,先解决易学自身的合法性和正当性问题,然后才是主动地创造与西方文化会通的平台,发挥易学潜在的优势,在知识经济时代和当代科技创新中重新确立易学的特殊指导地位,以保证中华文化在世界文化多元局中成为主流文化。
东方易学得以系统地保存和发展,给陷于困境的自然科学的突破和发展带来了希望。深谙易学的精髓,你对当代的最前沿科学就不会特别陌生,潜心科学易研究者必然会有这种感觉。西方一些大科学家也坦然承认他们的理论突破受到了东方传统文化的启迪。这一文化现象的个中缘由说不清道不白。二十一世纪说易,如果泥于百年不改、千年不变的旧说,陈词滥调自然不能取信长于怀疑的现代人。自己都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必然是理不直、气不壮,也怪不得他人不服和小瞧。
东方易文化乃是非线性思维的源头活水,而易文化智慧最长于把握复杂性,其具备广泛的有效性和卓越的前瞻性也是不言而喻的事实。当前易学研究应该实实在地去揭示易学的非近代科学、而是现代科学、大科学意义上的科学底蕴,发掘其作为天地人之根本大法的方法论的价值,这就是要强调以易学自身的逻辑力量去征服人,研究易学要少一些无病呻吟的陈词滥调、少一些低层次的重复研究,少一些不着边际的比附,更不必卷入泥于易学表相的意气之争。
要理直气壮地学易、用易、传播易,底气来自对易学智慧和科学底蕴的真切把握。奢谈文化认同和文化复兴,往往只能是空谈,甚至会好心干出一些劳民伤财、贻笑大方的事。不知易文化、经典文化的精粹何在,弘扬易学、传播经典,就可能倒行逆施,这绝非危言耸听。例如,现在以弘扬易学的名义传授远非精到的命理相术的情况屡见不鲜。更典型的例子是,当前有人到处推行死记硬背古代经典,美其名曰弘扬传统文化,实际上是给不堪重负的学子变相加压,中国学生学本族语言已经比人家多耗几年工夫,现在至少还要再学上一门外语,这样的好心热心之举忽略了国情,忽略了中国学生短缺创新思维的现实。以《周易》而言,舍弃洁净精微的思维方式,而让人去背诵难有几位易学专家能讲得明白的经文,这实在是与哲人创造生生之易的初衷背道而驰。
学易是学习把握变动不居的世界,因此今人学易似乎可以先不去啃《周易》文本,而是直接从原始文化符号构成的小语言去师法造化,从而掌握中国人把握世界的独特方法,学易从文本走向前文本,回归方内,可以直接切入易学本体,体悟天人合一的大智慧。中国现有的思想史、哲学史教科书中保留了海量的古代信息和知识,但是筛掉了太多古代专说不可说的文化智慧,通常哲学书也几乎不涉及智慧的形状。求助于祖先世代相传的原始文化符号,先从八卦六十四卦、十天干十二地支、五行等九十九个符号上手,把象数符号当作独特的小语言来解读,就可以独辟蹊径而说不可说,从而回归易学本体的语境。三易共有的卦爻是解构六合之方的象数符号,以卦爻为核心的中华文化符号表象的是不可言说的易道,这实际上构成了一个隐性的、需要重新去发现和揭示的中国哲学的形式化传统,这个传统源远流长,中国人的哲学、美学、逻辑学思想尽在其中。
中国人历来法天法地法自然,域大化于规矩方圆之中。民间则有八仙桌做井盖,以方就圆的说法。学易首先要破圆而为方,进而毁方而为圆,六爻组合之方有凝聚性原则和创造性原则,阴阳六合象数符号结构是一体互动的变化。《易传》有“卦之德,方以知”“君子以慎辨物居方”“君子以立不易方” “方以类聚,物以群分。”“先王以省方”等说。《韩非子》云,“学道立方。” 此类论方的文字典籍中甚多,易智慧形状跃然纸上,明白者,自能心领神会。解读传统易学我有四个字,叫求知和絜矩。

求百姓日用而不知之知,

从心所欲不逾矩之矩。

知通智,易不是神学,而是常人生存智慧的结晶。相传画八卦的伏羲手执的是矩,儒家有絜矩之道,孔子说,“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矩在易学中的重要作用再强调都不会过分。中国人法天法地法自然之法是方法,一个“矩” ,一个“方”可以引出我们对人类把握世界根本大法的思考。今天我们重点讲讲“方”。对“方”的理解,不可囿于浑天说。从词源学角度看,方法、方式、方针、方略、方策、方向,足以证明“方”之重要。古代医、卜、星、相等术数皆自方出,统称方术。今人谁知中医与方的渊源,谁又能解释引导有方、管理有方之方。道术修养深厚精湛者称大方之家,简称方家。成语有贻笑大方一说。历来方术、方士不乏研究,而方道、方家自古鲜有涉猎。方,犹道也。有一点可以确信,方家不是圆通无碍的神仙,而是体道、悟道的有方之人,是能解读六合之方的阴阳变化,善于以方编码解码的、精通天时地利人和的睿智之人。历史上确有其物的“方明”作为神明之象,足以推断远古圣人根据天象则八卦之说不妄,直观地证明易何以道阴阳。一块“方明”尽显医、卜、星、相等方术的本相,“方”是易学的方法论基础,卦爻之“方”建构的是天人同构的非线性模型,拈出已经淡出历史的方道方家,实际上已经找到了解读传统易学的突破口。
东方易学之方,是入乎其内之方,内核是前后左右上下六个指向,此即六爻的起源,也是天人合一世界观的原型。八卦六十四卦,就其本相而言,是基于公理而由六爻演绎的、时空合一的象数模型,与西学出乎其外的几何学的点线面体之方不同,东方阴阳六合之方,乃是对动态之方的建构(立卦)和解构(生爻),是变有方为无方,化有形为无形。“方,犹道也。”欲领略“神无方、易无体”之境界,必先还卦爻东“方”的本相,由六合入手,辨方正位、以动制静,化实为虚。卦爻亦道亦器,游刃于形上形下之间,与道相比不那么形上与抽象,更多感性的品格;与器相比不那么实在,它发端于几何空间,但时空不分而成大化流行,它占有物理空间,但直通精神空间。由“方”入手解读卦爻,关键在于不入西式思维陷阱,要一以贯之地坚持阴阳思维方式。
把握东“方”与西“方”之文化差异,请注意文化差异这个说法,文化差异是由文化视点决定的。西方之方,立足优势视点而看,以预设确定性为前提,东方之方,散点周游而观,以预设不确定性为前提,方的死与活,其差异左右了两种文化的不同走势,形成了各自思维定势。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说是易学与一般意义上的近代科学之间的差异。谈论东西方之异,切不可忽略东西方之同,古人云,“求同者智而求异者愚”。敢于求同,就能发现动态的六十四卦的一爻变化的卦与静态之方的点、二爻变化的卦与线(一维)、三爻变化的卦与面(二维)、六爻与体(三维)的对应,四个层次,六十四卦,大往小来,大而化小,由体到面,小而化微,由面到线,再简约分析到最简单的点,这个活的方可以从任何一点进入,点与点都能连接,是“穷上反下”“往来不穷” 的多层次多维甚至分维的网络结构,易卦的综合和演绎,整体和分析在逻辑上达到了完美的统一,毫不夸张的说,综合和演绎是中国人的看家本领,读不懂卦爻之方,自然领略不到其中高妙。因为西方的科学和东方的易学同样是从“方”演绎而来,东西方思想文化和科学技术的会通,可以追溯到同一个“方”上。
从“方”入手找到的是易学的逻辑起点和初始条件,六合之方是具有唯一性、不可替代性的终极建构,因此中国人敢于提出“六合之外存而不论”。研究中国古代文化的学者或许知道八卦、六十四卦、五行、天干地支有用,但对自家的原始文化符号却缺乏知根知底的了解,绝大多数人对易学的认知仅限于惊叹方士方术卜筮之神秘,而未谙方家大德以卦爻解构 “方”之高明。孔子提出的不贼之易本质是不难之易,掌握不难之易的诀窍就是:

掌指指掌握阴阳六合,

方圆圆方法天人几何。

易学研究回归方内,就可以正本清源,消解神性,让易学正位、归位于本来就是光明磊落、坚如磐石的科学基础之上。易方法论渗透在华夏文化的方方面面,但在医、卜、星、相等等各种方术、术数之中表现的更为系统全面,从发掘方术、术数中积淀的方道智慧和体现的方法论入手,可以更清楚直观地发现中国人如何以易简的方法去把握变动不居的巨系统,需要强调的是,研究凝聚了方道方法的术数或数术,与宣扬巫术命理完全是两码事。发掘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离不开理性分析和科学把握,否则就难以剥离和扬弃外在于易学内核的封建迷信、歪理邪说。易学只有经过自觉的净化和升华,在解决人类的重大现实和理论问题中重铸辉煌,那时学易者会学得心服口服,用易者、传播易者能真正理直气壮。
文章录入:admin    责任编辑:易林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最新热点 最新推荐 相关文章
    抱朴子内篇之十四
    抱朴子内篇之十三
    抱朴子内篇之十二
    抱朴子内篇之十一
    抱朴子内篇之十
    抱朴子内篇之九
    抱朴子内篇之八
    抱朴子内篇第七
    抱朴子内篇之五
    抱朴子内篇之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