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网站首页 | 北京周易研究协会 | 中国周易研究总会 | 北京贤林传统文化研究 | 天下神奇天佛寺 | 天地风水学 | 图片 | 下载 | 
您现在的位置: 韶山周易 >> 北京贤林传统文化研究 >> 奇异科学 >> 正文 用户登录 新用户注册
关于易学及“周易热”的反思         ★★★ 【字体:
关于易学及“周易热”的反思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易林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6-2-25    

二十世纪末应用易学的发展,汇聚了一股“周易热”的风潮,其所开拓的多元研究议题,更呈显《易经》之为世界文化进步与发展的本源。易学研究的兴起,是所有深识此学之奥妙与价值者,共同促进的结果。虽终其一生对易学的终极关怀进行研究,然而,不断的研讨和相互的切磋之余,如何再突破研究上的局限,以臻此学在新世纪对时代进步的超越上有更多的贡献,应是所有有幸从事易学的研究者深切期盼与努力的方向。

《易经》是中国哲学、也可以说是东方哲学最古老的一部经典。其对于宇宙、人生、精神、物质等问题的原理探求及演绎法则,表里精粗无不可贯。长期以来,它被尊为六经之首、三玄之冠,甚至被认为囊括天、地、人的一切知识,是古代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总汇。对《易经》的研究,称之为易学。易学的历史,源远流长,即使只从春秋时代算起,也有两千多年。在这段漫漫的历史长河里,易学一直都是中国学术研究的重点。有人说,宋代的理学家,几乎每一位都是易学家,都有自己的一套易学理论。其实何止宋代,何止理学家,中国的大多数哲学家、思想家、数学家、天文学家、经学家、甚至政治家、文学家,都和易学解下了不解之缘。因此,《易经》中所蕴含的思维模式、人生哲学及其所推演的象数理论,皆深深地影响甚至支配了中国乃至中国文化圈内各国人士的思想习惯及人生态度。在自然科学的发展上,它也深具哲学指导的角色。《易经》在中国文化史上所占有的地位是罕与伦比的,在世界文化史上也是一颗璀璨的明珠。

时至二十世纪末,西方学术界透过许多经典性《易经》译文的引介,不仅能据此理解中国文化和思想的向导,也偿试通过创造性的诠释,将其发展成为某种理论或某种学派之学术和思想的新知识及理论的来源。并试图以易学为本,为当代哲学和科学的广大领域中诸多知识学科提供一个整体性的理论模式,用以探索、归纳、综合乃至整合各门具体科学的理论与实践。因此现代科学的基础研究及应用研究,从生命科学、量子物理学、计算机科学、思维科学到信息论、系统论、耗散结构论、宇宙论,以及人类学、民俗学、符号学等诸多现代学科,乃至音乐、美术和诗歌创作等等,无不援引於《易》。使《易经》经文的注解和阐释能直接与当代人类的精神创作活动联系起来,相互沟通,互为发展,易学研究已在当代世界学术之林占据一个十分独特的位置。科学易、逻辑易、医学易、管理易、军事易、艺术易等现代易学的应用学科群,亦正在迅速发展,各学科援引於《易》的方法还不十分严谨,但不同学术体系之间的相关研究,当有助於易学的开展,易学研究之对世界文化的贡献,不仅止於传统性认知的内涵,亦将展现其现代性应用层面上的开花与结果。

易学研究当此令人目眩神迷、眼化撩乱的篷勃发展之际,虽有其丰硕的成果,却也隐含诸多根本的问题及潜在的危机。今兹先从《易经》的本质及易学的渊源进行反思。
《易经》包括七千年前上古帝王伏羲氏所创制的八卦,及三千五百年后,周文王被囚於羑里城,在狱中推演易理,应时代之需重八卦为六十四卦,并於每一卦每一爻之下系以卦辞及爻辞,在加上五百年后,孔子所著之十翼。先秦时《经》《传》是分离的,《经》是指孔子以前在筮术上据以占断的卦象、卦辞及爻辞,《传》是指孔子所增添的十翼。当时的《易经》本分为经上、经下以及十翼十二篇文字。《经》《传》相合乃肇自西汉末年,费直开其端,经东汉郑玄、魏王弼注《易》后,才形成今日将“彖”、“象”、“文言”分散附於《经》后的《易经》。故汉志言其成书云:“易道深矣,人更三圣,世历三古”。三圣,即伏羲、文王、孔子;三古即上古、中古、下古。班固简明扼要地说明《易经》之成书,经过了上古、中古、下古三个时期,是伏羲、文王、孔子三位圣人的共同创作。事实上,更准确的说法,应是“易历四圣”,因《易经》的内容,虽如前文所述,是包括伏羲制卦、文王系辞、孔子作十翼,但若从《易》之哲学思想的源起与发展乃至成熟完成,则不能不含纳老子所著之《道德经》。

天地从何而生?万物从何而起?人居其间,又从何而来?知乎此者,谓之哲。不知乎此而欲求所以然,是哲学所由起也。远古先民智有未开,独具异禀的圣哲,仰观象於天,俯察法於地,以一划开天之势,显露人类理智思考,所制八卦,以八组符号分别代表自然界最通常的现象,并教民结绳为网罟,以佃以渔,豢养家畜,别立人兽,制定嫁娶作琴瑟,因夫妇而正五行,始定人道;造卜筮,定官名,以治天下,天下伏之,故谓之伏羲。

当时尚未发明文字,太极、两仪、四象、八卦等名称皆乃后人所附加;先哲取易字表明八卦里所蕴含宇宙的存在力及包罗万象之玄妙哲理,至今仍难释其意,却也无可替代。七千年前的伏羲,如何有此通天辟地的智慧,开创这组既能解开宇宙之生发,又能建制人类伦常,一以贯通天地人三才之道的八卦?后人再多的揣度,也难明其高超奥秘智慧的源来与蕴底,他如何对先民解说,后人更是不知,但所造就的是人类文明史上难得再现的天道时代。

先民并非懵懂愚昧,所以易于被教化(如果一个群体都是愚昧无知之士,则无法产生具天智的圣贤),是因为当时他们生活在未受污染的大自然,天灵充满着氧气,地灵也充满着氧气,人们身体建康都是道体,思想清静,善根灵性具存,所拥有的智慧是没有中毒的先天智慧。在大自然的时代,按照天地的奥妙而生活,天地人是完全的合一,领导者也要以天地人合一的超越来教化人民,听天命、顺天命是他们的智慧,不是他们的愚昧,所以他们能生活在完美的天道世界中。以今天的观念看来,那是活佛的世界、极乐的世界、大同的世界。不需要皇帝、乡长、村长的管理约束,每一位都是主人,完全的民主,又因人性的纯朴而能团结在一起。伏羲以八个符号就能表明当时天地人间的完美无缺,缘份深的人探讨八卦,按照八卦的宝贵来修,都能成为道体。中原脉脉相传的道统,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中,籍伏羲祖师的智慧开创出来的。

伏羲创制之八卦,为纯粹哲学思想之符号,可说明宇宙万物变化之哲理,与今人之言《易》,即识其为卜筮之书,乃风马牛不相及又不可思议。此因文明的进展,时代的演变,人智的发展使人心复杂,所表现出来的贪嗔痴,引发了斗争,使三皇时期的天道世界,在五帝时已转变为神道社会。

天道时代的人类是崇拜大自然的,看山拜山,见水拜水,认为万物万象的背后都有一个活生生的主宰,它们像人一样有灵魂,但能力却远远高于人类,可以赐福给人类,也会降祸给人类,这就是身神灵。人在大自然面前虽显渺小,必须对神灵顶礼膜拜,才能获得它们的护佑,但那时候人人都能与大自然背后的主宰沟通,祭祀神灵。黄帝时蛮尤作乱,破坏了氏族部落间的和平及正常秩序,乱平之后,“绝地天通”而神道设教,“巫祝”的职务由此产生。未知及难以确定之事,祈神问卜,以判吉凶,不要说是古时先民的迷信,当今世人也是多有此好。龟甲、牛骨是殷商神道鼎盛时常用的占卜之物,以蓍策行筮术,则是周文王所创制。周将代殷而起之际,文王被囚狱中,演《易》而确知殷商天命已尽,当需奋勇而立一统天下。文王有此决心时,一方面思及王者践位临天下,是受命于天,异性受命乃天命之革新,旧制度、旧措施有当改变者,亦当革旧鼎新,尤其与天有关之求神问卜的占断方法,最须更改;一方面思及如何发挥古圣伏羲所传下来含意深远的八卦的实用价值。

周文王原是要创建一种筮术,能占断吉凶,以应当时神道社会的需要,又因他的羑里之囚有数年的闲暇,故能专心一意的研究易学,遂能以伏羲的八卦及其哲学思想为依据,设计出一套新的卜法──筮术来,一来达成他“以神道设教”的目的,二来为发扬伏羲的哲学思想,使八卦所表现的易道,由天道思想的一面,因筮术的推行,而与人事结合,将易学由一门只讲万物生成理论的学问,转而表现它实用上的价值,并开孔子以人生哲学赞《易》的门户。

文王演《易》包括重八卦为六十四卦,作卦辞与爻辞,设计筮占法及取《易》为筮术的名称等事项,他籍筮术之推行,教化人依从易道行事(依从易道便是吉,违背易道便是凶),表面上看起来,文王将易学改装易容作了筮术的工具,实际上,是籍筮术的推行发扬了易学。筮术《易》发展之盛,曾有其五、六百年灿烂的历史,到了春秋孔子的时代,人民已不愿再盲目信仰鬼神,宁肯通过理智判断以裁度事物。孔子之出,似乎为发扬人道思想的历史使命而来,从年少始,即把目标指向“人”,先从明“礼”出发,再以“仁”为中心,建立起以“人道”为重心的思想体系。

孔子的学说因曾参得易学的奥蕴,而更发皇。晚年决定“赞《易》”,将断事决疑的筮术,一变而为哲学理论,《周易》再由筮术之书,变为哲学之书,孔子及其门下、后学所作的十翼,为易学建立起一个庞大而完整的天人思想体系。由于对易学的新领会,孔子为他的人道思想找到了天道上的依据,但是孔子仍然以不离开人群社会所关注的人文哲学、社会哲学、政治哲学的“人道”经营为重心,后人称其哲学思想体系所对易学之阐释为“儒门易”。与孔子同时的老子,也致力于易学研究,他的思想趋向与孔子不同,专精于《易》哲学形而上的运思,推极道始,另开创出玄学思想体系,其根源则据于《易》。由《易》视老,句句自然,字字真切,后人归其易学哲理为“道家易”。易学由此分儒、道二家,一是向下开展经营人道,一是向上开展推理入玄,二人的努力,使易学的哲学理论达到成熟完满的发展。

易学的研究,虽有道(哲学理论)、有象(思想符号)、有术(筮占方法)、有数、有文字,但易学乃为研究“易道”之学,“道”是易学的生命,是易学的实质,“象”与“术”是表达“道”的方式。前述《易经》之成书,从所包含卦象及文字内容的组成,历经三古约四千年的发展,其外貌有三《易》,其本质并不变,因皆在表述易道。

何为易道?“道”字的初义是“所行道也”,原是平常不过的一个名词,即“路”。文王演《易》,用易学于筮,筮是占断吉凶的术,它所根据的原理原则,叫做“道”。“道”既为筮术的理则,而筮术又是为人断事决疑的,所以“道”也就成了支配人事的理则。后来孔子与老子二人摒弃筮术,以纯粹的哲学思想论《易》,“道”就成了与现象界事物之相对,即《系辞传》所云“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易学虽然赋予了“道”字一个抽象义,却很难成为一个概念周全的定义。从实质上讲,“道”是成宇宙、生万物、无所不在、恒古常存的一大流行。此一流行之作用,从何而来?老子归乎於“自然”。何谓自然?不知其然而然是耶。

宇宙万物皆在变动之中,变的本源是任何事物皆具阴阳二性。阳性与阴性相交而生变化,发生万物。万物之中,唯人与天地并立。《系辞传》言:“六爻之动,三极之道也”。每一成卦之六爻,最上两爻为天位,最下两爻为地位,中间两爻为人位。人之居天地之中,要能顶天立地,故《易传》不仅有申论自然现象变化过程与法则的“天道”和“地道”,也有论及人类活动规则的“人道”,即《系辞传》“易之成书也,广大悉备,有天道焉,有人道焉,有地道焉,兼三才而两之,故六,六者非它也,三才之道也”。

“三才”同於“三极”。“极”字本义指最高处,此取“高”义,言天、地、人三者居宇宙之最高地位。“才”字同“材”,材质之义,言宇宙万事万物的生成。不论言“三才”或“三极”,都在强调“人”的地位的重要。在人道思想的经营里,不仅期望“庶民”要提升为“君子”,而不是沉沦为“小人”,更要进阶为“大人”,易学之道,是在教人作大人的:“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后奉天时,天且弗违,而况于人乎?况于鬼神乎?”(《乾·文言》)大人是与万物一体,而能“通天下之志,定天下之业,断天下之疑”,为参天地之化育者也。

易道哲理,经孔、老二位圣哲的阐发已臻成熟完备,后人则转而从“数”与“术”上演说易道。汉世的象数易、宋儒的河图、洛书及先天易的哲学理论,皆难再现高见。易道之表述,不只是文字上的知识,圣人智慧的心血,是打不破的真理,是引导人灵魂归宿的宝藏。数千年来,多少圣哲拥抱经书中的真理默默而修者,不计其数,但得“道”之境,笔舌难容,如“达摩西来无一字”般,绝对的真理,不是可以用言语表达的。所幸一千五百年后,宋明理学家能籍佛学及老庄的学涵,以修证的工夫,验证孔孟之学的圣贤之道,又能以清析的文字,表述修道的路经及得道的意境。周濂溪的“太极”和“诚”、邵康节的“先天”、二程子的“天理”、陆象山的“明心”、王阳明的“良知”、陈白沙的“自然”、高景逸的“中庸”、

刘蕺山的“慎独”,都是他们悟道之后,对易学形而上之道本体赋予的不同名称。理学家所开创的,不仅融合了儒、道、释三家的思想,更将形而上所验证的真理,落实在形而下的治平事业,“内圣外王”、“明体适用”是他们的工夫,也是他们的功业。“宰相不出门,能知天下事”,是三教门人研究《易经》最平常的成绩。

《易经》是天机。《易》理的通天辟地,条件不够的人是不能够摸它的。现在探讨《易经》的同道,过去皆曾有过一番努力,现在才能相会于台湾易经学会,这是长期修来的福气,不是每个人都有福气能研究《易经》。时代的演变,《易经》也时时刻刻都在变,变则通,才有新的造化。没有日日新,则《易经》是死的。同样的八卦,同样的三百八十四爻,不能通天下之志,不能定天下之业,不能断天下之疑,这个《易经》是假的。要读《易经》,先读人的身体,人的身体就有《易经》,清静就有power,探讨“人易”如何与“天易”、“地易”三极合一极; 没有修六婆罗密,没有禅定,没有智慧,是不能摸《易经》的。

真正的投入《易经》,要返朴归真。回归大自然,才能返回先天的天智,了解宇宙的深奥。现今的文明社会,物欲的世界,既要维持生活,又要照顾家族,又有名利地位的追求,很难再回归大自然。没有返朴归真,失缺天的灵气、地的灵气,失缺则无法超越,不会有大公无私的心,八卦怎么会发光呢!现在接触《易经》的人,只用现代的方法,对易道则无法明理通达,《易经》的实在价值还远没有被挖掘出来,太可惜了!该如何来挖掘古道的文化,以继往圣之绝学,是我们每一个研究《易经》的人,是应当反思的主要问题。(注:本文由妙慧法师口述,整理而成)

文章录入:admin    责任编辑:易林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最新热点 最新推荐 相关文章
    抱朴子内篇之十四
    抱朴子内篇之十三
    抱朴子内篇之十二
    抱朴子内篇之十一
    抱朴子内篇之十
    抱朴子内篇之九
    抱朴子内篇之八
    抱朴子内篇第七
    抱朴子内篇之五
    抱朴子内篇之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