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网站首页 | 北京周易研究协会 | 中国周易研究总会 | 北京贤林传统文化研究 | 天 佛 寺 | 国际预预与测言 | 图片 | 下载 | 
您现在的位置: 韶山周易 >> 北京周易研究协会 >> 北京学府 >> 正文 用户登录 新用户注册
[组图]走进中国优秀传统文化       ★★★ 【字体:
[走进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自强不息"与"厚德载物"
"自强不息"与"厚德载物"
作者:佚名    文化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7-6-6    

今年4月22日,胡锦涛主席在美国耶鲁大学发表演说时多次引用我国传统文化中的名言、名句,其中有一句就是“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这句话出自《周易》一书。《周易》又称《易经》、《易》,是儒家的经典之一。这书相传为周朝时的人所作,而书的本名是“易”,故称《周易》。《周易》是一部记录和解释古代卦象的书。在上古时代,人们对自身和客观世界的认知水平还很低,相信通过卜与筮的手段能预测事态的未来,包括自己的命运。前人在占卜时对卦、爻现象作出的解释被巫觋们记录了下来,成为一部后人在从事同样的活动时,极具权威性的参考书。然而随着时代的进步,随着占卜活动在社会生活中的逐渐淡出,《周易》作为占卜工具书的价值也逐渐萎缩;而其作为一部不可多得的思想文化典籍的意义却大为突显;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日益被强化。

“天行健”中的“天”是一个人格神,可以主宰万物,发号施令,调控自然界的变化,决定社会的治或乱以及现实世界中人们的命运。在古人心目中,日出日落,月缺月圆都是很有规律的;那个在操持着、安排着这一切变化的人——天,显然是强有力的。古人敬天、畏天,并以天为榜样,希望能做到像天那样强健而有力量。尤其是作为有教养、有德行的人(君子),理应从天体的运行中得到启迪——“自强不息”;即不断增进自身的主体意识的修养和能力,努力去达成自己所预期的人生目标和事业理想。这是由占卜而附会出来的道德内容。《周易》一书中有很多这样的内容,它们自成一个系统,称《象辞》。“天行健”句正是乾卦的象辞。值得注意的是与它相对应的坤卦的象辞:“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坤”是指八卦中的第三卦坤卦,代表地,衍生为女性。这句象辞可以解释为:大地像母亲,君子应该像大地母亲那样,用宽厚的德行、博大的胸襟把万物负载与包容起来。

把这两句结合理解,具有怎样的道德修养的人才配称“君子”,也就基本上界定清楚了。或者说对一个想朝着做个“君子”这一境界攀升的人,在道德上该做到哪一步?方向己是明确了。那就是:首先反求诸己,要锐意进取,坚持努力。但是,如果仅仅做到这一点(尽管做到这一点已经是很不容易)还是不够的。因为这只是以天相标举的乾象内涵,即属于为人处事中的阳刚的一面。如果没有阴柔的一面来协调,这刚多了反而易折。

因此在自己奋进的过程中还要兼顾周围的环境——包括同处于一个环境中的其他人的主体性的发挥,甚至他们的主体利益的保障。海纳百川式的厚德载物,所强调的正是这后一层意思。于是这对乾与坤的解读所告诉我们的就不止是重要的道德原则,还包括做人处世的方式、方法。而这些正是本为占卜工具书的《周易》为我们展示的思想文化的现实价值所在。

为什么儒家要把《周易》定为经典?同样是着眼于它的这种思想文化内涵,而不是它作为占卜行为的解读本这样一种身份与功能。怎么这样说?因为孔子本人就不热衷求神问卦之类的行为。他虽然也承认有“天”(即上帝)这个人格神的存在,但并不主张人们把命运寄托在对天的祈祷和天的恩赐上。他对学生子路说:“未知生,焉知死?”(《论语·先进》)即生命现象还不能完全了解和掌握,怎能知道死后的情况呢?又说:“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论语·雍也》)“知”读为“智”,即既要敬祀鬼神,又要和鬼神拉开一定的距离,这才是明智的做法。可见儒家在并不反对有天这个人格神存在的同时,更强调人的主体地位和能动精神。

“自强不息”与“厚德载物”这样的生存理念与发展观点出现于三千年前,犹如黄钟大吕,不仅对于当时的先民的思想意识是个震撼,而且对于后世的炎黄子孙,那余响仍在历史的时空中久久回荡,不绝如缕!历代的许多大儒们都承其思想的余绪,并各自结合时代的需要,作了重要的引伸与发展。从而使得这一理念的内容日渐充实和丰富起来,终于拓展为一种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乃至一种奋发有为的创造精神,激励着中华民族和她的儿女们!

文化录入:alex    责任编辑:hanqilin 
  • 上一个文化:

  • 下一个文化:
  • 最新热点 最新推荐 相关文化
    寻找亚当和夏娃
    谈谈对中华文明的再认识
    盘古落户肇庆 神话人物复活引
    盖世英雄
    陈楚文化及其在中华传统文化
    "灵魂"是否会跨时间旅行? 科
    保护中华民族传统文化
    两千年前兵马俑因何酷似今人
    河南文物探访苦旅:太极故里
    重返迷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