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网站首页 | 北京周易研究协会 | 中国周易研究总会 | 北京贤林传统文化研究 | 天下神奇天佛寺 | 天地风水学 | 图片 | 下载 | 
您现在的位置: 韶山周易 >> 北京贤林传统文化研究 >> 伏羲文化 >> 正文 用户登录 新用户注册
[图文]伏羲生世篇          【字体:
伏羲生世篇
作者:科学易    文章来源:本站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6-4-3    
 历史的回光,从伏羲的母亲、诞生圣地、名号,返照出伏羲是出生在古中国西北高原成纪的一个伟大的龙氏族领袖。

    伏羲是中国古史传说时代的人物,距离我们至少有8000年~6000年,或者说更远。从汉代以降,两千年来,被奉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
    伏羲见于文字,是在春秋战国时代,与伏羲时代有几千年的距离。由于那时没有文字,谈不上信史记载。文字发明与使用是后来的事。中国信史最早记言的典籍是《尚书》,古代记事的书是《春秋》。然而,后人这些记载伏羲的文字,是几千年以后的人,记载几千年以前的人与事。
    遥远的历史,何以能记?哪里是当时的历史记录?其“历史准确度系数”可知了。当然,我们不是历史虚无主义者,中国的历史是悠久的,中华民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有着灿烂的远古文明史。
    关于伏羲的记载,散见于春秋战国及后来的典籍,零碎透露出了伏羲的信息。伏羲是龙的图腾,龙是中华民族的族徽。中华民族65个民族自称“龙的子孙”。我们是龙的国度。研究伏羲,牵涉到我们的国度,我们的民族,牵及中国远古文明。我们研究伏羲,首先从名号说起。
    关于伏羲的名号,有各种记载。
    一是“伏羲说”。
    (1)汉代应劭记载:“伏者,别也,变也;戏者,献也,法也;伏羲始八卦,以变化天下。天下法则,咸伏贡献,故曰伏羲”⑴。
    (2)汉代班固记载:“伏羲仰观象于天,伏察法于地,因夫妇,始定人道,画八卦以治天下,治下伏而化之,故谓之伏羲也”⑵。
     此说认为称号“伏羲”,是因为伏羲氏画八卦,“变化”天下,因夫妇,正人论,揭示了天道规律,贡献人类。所以,称曰“伏羲”。
    二是“炮牺氏说”。
     汉刘歆记载:“太昊作网罟,以佃渔取牺牲,故天下号曰炮牺氏”⑶。
     这里,“炮羲”者,是因为伏羲氏作网罟,开辟渔猎时代,猎取牺牲,所以称曰“炮牺氏”。
    三是“宓牺说”。
    (1)晋代王嘉记载:“庖者,包也,言包含万象,以牺牲登荐于百神,民服其圣,故曰庖牺,亦曰伏羲。变混沌之质,文宓其教,故曰宓牺”⑷。
    (2)唐代司马贞记载:“太皋庖牺氏……结网罟以教佃渔,故曰宓牺氏”⑸。
    这里,“宓羲”者,是个大智之人,是因为伏羲氏揭示宇宙大道,开辟了人类古文明先河。所以称曰“宓牺”。
    四是“庖牺氏说”。
    西晋皇甫谧记载:“取牺牲以充庖厨,以食天下,故号曰庖牺氏”⑹。
唐代司马贞《补史记·三皇本纪》记载:“太皋庖牺氏……养牺牲以庖厨,故曰庖牺氏”⑺。
    在这里,“庖牺者”,是因为伏羲氏结束了茹毛饮血的原始野蛮生活,开辟了人类的熟食文明。所以,称曰“庖牺”。
    五是“包牺氏说”。
    北宋苏辙《古史》记载:“伏羲氏……作网罟,以佃以渔,豢养牺牲,服牛乘马,故曰伏羲也,亦曰包牺氏。”
    这里,所谓“包牺者”,是因为伏羲氏“豢养牺牲,服牛乘马”,辟了中国原始远古畜牧业。所以,称曰“包牺”。
    六是“虑牺之说”。
    战国《尸子》记载:“虑牺之世,天下多兽,教民渔猎。”
    这里,所谓“虑牺”者,是因为“天下多兽,教民渔猎”。所以,称曰“虑牺”。
    还有其它之说。
    从以上各种关于伏羲说法的记载可以看出,很清楚,每种说法都说明一种“名号”的内容,标志着伏羲功绩的一个方面,反映出伏羲时代的时代内容。尽管说法各异,其实,这正如《道藏·洞神部·玄经元旨发挥·三十五章》中所说:“教民伏羲,因以为号。”这种说法,说得十分贴切,十分有道理。“伏羲”是一个“教民为号”的称呼。“伏”,也可解释为“服”,即制服的意思。“羲”通“牺”,指牺牲,野兽。“伏羲”的本意就是“制伏野兽”。因此,可以说“伏羲”是一个人,是一个“制服野兽的人”。
    我们如何看待“野兽”?这里说的是一个时代,是一个野兽主宰世界的时代,是一个原始野蛮的时代,是一个人兽同伍的时代。“制服野兽”的人,就是伏羲。或者说反过来,伏羲是什么?答曰:制服野兽的人。
    文字是人类文化智慧结晶,是人类文明社会创造的。中国的象形字“伏羲”二字本身,也真实地解释了其意。先释“伏”字。伏,左边是个“人”字,右边是个“犬”字,犬,兽也。人与兽相伴,这说明伏羲时代是一个人兽为伍的时代。左为上,右为下,之所以这样排列,说明是人类降伏了野兽,这就是后人记载伏羲“执伏牺牲”的说法。
    再释“羲”字。“羲”字的上头,“王”字上面有两点,从羊,羊是兽类的代表。意在表达伏羲所处的时代。在“羲”字的左下方是个“秀”字,秀者,智慧者也。右方则是个“戈”者,为干戈,说明是“武器”,这里释为“武力”。绝妙的是“秀”字与“戈”二字左右相合,说明伏羲是用“智慧”与“武力”相结合征服天下,一统八方部落万邦而称王。
    把“伏”与“羲”二字结合起来,对“伏羲”二字进行诠释,就可以这样解释了:伏羲在人兽为伍的时代,用文明(智慧与武力)一统了天下部落万邦。
因此,我们从前人造“伏羲”二字和结构上,可以看出伏羲所处的历史时代及主要王业。
    由此,我们可以断定伏羲所处的时代。这时代是一个野蛮与蒙昧的时代,是一个人兽同伍的时代。这正如汉代王充《论衡·齐世篇》记载:“宓羲之前,人民质朴,卧者居居,坐者于于,群居聚处,知其母而不知其父。至宓羲时,人民颇文,知欲诈愚,勇欲恐怯,强欲凌弱,众欲暴寡,故宓羲作八卦治之。”如清代《纲鉴易知录·太昊伏羲氏》所记载,这是一个“人生之始也,与禽兽无异……饥则求食,饱则弃余,茹毛饮血”的时代。
    早于司马迁四百年的《文子》,为辛研所著。他是越国范蠡的老师。在《文子·精诚》中这样记载道:“虑戏氏之王天下也,枕石寝绳,杀冬约秋,负方州抱圆天。阴阳所壅,觉滞不通者窍理之,逆气戾物,伤民厚积者,绝止之。其民童蒙,不知西东,视颠颠,侗侗然自得,莫知其所由。浮游凡然,不知所本。自养不知所如往。当此之时,禽兽虫蛇,无不怀其爪牙,藏其螫毒。功揆天地……然而不章其功,不扬其名,隐真人之道,以从天地之固然。何则?道德上通,而智故消灭也。”
    这段文字释成白话,即是:
    伏羲氏一统了天下部落万邦,(先民)睡觉以石头当枕头,用绳网当床,在肃杀的秋天囤积食物,冬天(在洞穴)很少出来,就这样生活在天地之间。由于多变的气侯限制,人不能到处为家,穴居在洞里,往来如物弯曲,人之间绝对禁止伤害。那时,先民非常蒙昧,不知东西方向之分,所以睁着眼好像闭着眼一样,走起路来不知如何走好,愚昧自得,除了吃,不知做什么,好像浮游生活一样,不知生活为了什么,只知道为了自已,没有什么向往。当时,禽兽虫蛇都有利爪、钢牙、毒液,而人没有,却生活下来了。伏羲功劳之大,可比天地……然而未表其功,未扬其名。行真人之道,顺从天地自然。为什么呢?无为之德始于伏羲,没有勾心斗角。
    这段文字记载了伏羲时代生活的真实情景,说明了伏羲时代野蛮的时代,蒙昧的时代,是一个“自然”的时代。
    这个“制服野兽”的“伏羲”,结束了一个采集狩猎时代,开辟了中国古史传说时代的原始畜牧时代,他就是各典所记载的伏羲氏。
    在时间界限上,这个漫长的历史时期有多少年?
    《帝王世纪》记载:“燧人氏没,包牺氏代之。”“包牺氏,风姓也,……在位一百一十五年。包牺氏没,女娲氏代立为女皇,亦风姓也。及女娲氏没,次有大庭氏、柏皇氏、中央氏、栗陆氏、骊连氏、赫胥氏、尊卢氏、混沌氏、昊英氏、有巢氏、朱襄氏、葛天氏、阴康氏、无怀氏,凡十五代,皆袭伏羲之号也。凡一千二百六十年。”这种说法科学不科学,或者说准确不准确,我们暂且不用过多的考虑,但有一点我们可以肯定,这个历史时期不是短暂的,因为一个短暂的时期,不会由狩猎采集时代过渡到畜牧时代。
    至于每一“代”多少年,这个问题我们可以想象。在这个历史时代,先民生活环境十分恶劣,人的寿命都很低,他们大多数都死于青壮年。陕西省华县元君庙墓地鉴定的194具骨架中,有37人死于15岁左右,占统行人数的19,07%,有58人死于20~30岁左右,48人死于30~40岁左右,即有54,6%的人死于20~40岁。他们中间没有一人能活到60岁⑻。又如陕西省华县横阵墓地鉴定的102具骨架中,死于壮年21岁~35岁的有35人,死于中年36岁~55岁的有26人,共61人,占统计人数的59,8%;死于20岁之前的有19人,而进入老年56岁的仅有1人⑼。元君庙与横阵墓地历史年代属于新石器时代中期仰韶文化,距离今大约法6800年~5800年。从发掘的人体骨架看,在那个时代,如《帝王世纪》所记载的伏羲故寿一百一十年,在位一百一十年,那是根本不可能的事,那个时代的人,根本不可能有耄耄之年,更不可能有活百岁之人。
    所谓伏羲,不仅是一个人,是一个氏族的酋长,是关系人们生存的领袖。那时的酋长,不论智慧,不论体力,都是人类之王,而且是一个奉献人类之王。这位人类之王,在远古人们对大自然未认识的时代,在原始宗教崇拜的时代,他就是人世间的“上帝”。

    事实上,“伏羲”不仅作为一个名号,更重要的是代表一个遥遥远古时代,应当是多少远古人物的集合,其王业应是多少远古英雄功绩的总合。因此,我们说“伏羲”是一个人名,可以;说“伏羲”是一个氏族的号,可以;说“伏羲”是多少个氏族的号,可以;说“伏羲”是远古时代一个人王的名号,当然可以。总而言之,“伏羲”二字是对远古传说时代一个概括的称呼。
    伏羲被称之为三皇五帝之首的“百王先”,是几千年以后的事。之所以被称为“百王先”,伏羲是一个显赫的在历史人物,对人类有杰出的贡献。显赫的人物必然会有其不平凡的生平。伏羲还没有来世之前,华胥从怀孕到生下这位圣人,就有一种非同常人的特殊信息,如《太平御览》记载:“华胥履迹,怪生伏羲”⑽。
怪在哪里?
    一是华胥在东方雷泽怀孕,在西方成纪才降生这位圣人;
    二是华胥怀孕非同常人的交媾怀孕,而是“履大人迹”的“感生”怀孕,如《春秋·公羊传》所说的“圣人皆无父,感天而生”;
    三是如《帝王世纪》所载,“以庖牺氏孕十二岁而得其名”,如宋罗泌《路史》所说,“帝女游华胥之渊,感虹而孕,十三年生庖牺”⑾。华胥怀伏羲不是常人的十月分娩,而是“十二年”或者“十三年”;
    四是如王嘉《拾遗记》所记,“庖牺所都之国,有华胥之洲。神母游其上,有青虹绕神母,久而方灭,既觉有娠,历十二年生庖牺。”如《竹书纪年·伏羲氏》说,“太昊之母居于华胥之渚,履巨人迹,意有所动,虹且远之,因而始娠,生帝于成纪”。伏羲降世,惊天动地,“青虹绕神母,久而方灭”,致使华胥有娠。青虹是自然现象,是天意;
    我们综述一、二、三、与四条,得出这样一个结论:
    伏羲是“感生”的“通天人物”,其父亲是雷神,未出生就飞龙在天,地呈“巨迹”。
    伏羲不仅是人类的儿子,而是宇宙上帝的“天子”。
    在人类与“人与禽兽无异,知有母而不知其父,知有爱而不知有礼。卧则居居,起则吁吁,饥则求食,饱则弃余,茹毛饮血而衣皮革”的野蛮蒙昧时代,一个伟大的历史人物伏羲出世了。
    这个“制服野兽的人”——伏羲氏,是一个神奇的人物,形象奇特,非同常人,以区别常人。所以,关于伏羲的形象有多种记载:
    一是“蛇身人面”说。
    战国《列子》记载:“庖牺氏、女娲氏、夏后氏,蛇身人面,牛首虎鼻,此有非人之状,有大圣之德。”
    《太平御览》引《帝谱系》记载:“伏羲人头蛇身,,以十月四日人定时生。”
    西晋·皇甫谧《帝王世纪》记载:“太昊庖牺氏,风姓也,蛇身人首。”
    此说意在标异伏羲是龙的图腾。
    第二是“帝王之像说”。
    《太平御览》记载:“伏牺大目,山准,日角,衡而连珠”⑿。
    《古微书》记载:“伏牺大目,山准,龙颜”⒀。
    《初学记引<春秋纬>·合诚图》记载:“伏牺,龙身牛首,渠肩,大腋,山淮,日角,大目,珠衡,骏毫,翁鬣,龙唇,龟齿。”此书又记载:“伏羲长九尺一寸,望之广,视之专”⒁.
    伏羲“帝王之像说”,多记载于汉代纬书,纬书虽然为非经之作,实在是那些古代秦汉一些方士秘闻旧说笔记所书,率有所本,要说纯为虚构,实在是冤枉他们。他们所构画的伏羲之像,实在古人想像的帝王龙颜龙像。流传至今的河南省淮阳县伏羲陵庙伏羲塑像,甘肃省伏羲庙伏羲像,大体同此像。
    伏羲的圣诞圣地在哪里?
    有七种典籍记载伏羲生于成纪:
(1)《帝王世纪》记载:“母曰华胥,履大人迹于雷泽,而生庖牺于成纪。”
(2)《水经注》记载:“成纪水故渎,东迳成纪县,故帝庖牺所生处也。”
(3)荣氏《遁甲开山图》记载:“伏羲生于成纪,徒治陈仓。”
(4)《绎史·卷三》记载:“伏羲生成纪,徒治陈仓。”
(5)《续汉书·郡国志》记载:“成纪,古帝庖牺氏所生之地。”
(6)《元和郡县志》与《舆地广记》的记载也认为伏羲生于成纪。
    古成纪在哪里?
    北魏·郦道元记载:“瓦亭水又南……右与成纪水合导源西北当亭川,东流出破石峡,津流遂断。故渎东经成纪县,故帝太皋、庖牺所生之处也,汉以为天水郡”⒂。
    唐代司马贞说:“成纪,亦地名,按:天水有成纪县”⒃。
    西晋· 皇甫谧说:“以庖牺孕十二岁而得其名,汉即其地建县,称之曰成纪” ⑿。
    考成纪县治,在今甘肃省秦安县北治平川。相传甘谷大沙沟以西,蒋家湾以南的古凤台为伏羲生地,原有“伏羲故里”石碑。
    天水志书记载:“金代始建,秦安县南郭城门上,嵌有砖刻“伏羲故里”四字 ⒄。“成纪(唐、宋成纪)之北三十里曰阳川(渭河与葫芦河交汇地,其北隅有台焉,羲皇画卦之地)⒅。“北三十里有八卦台,台之北环谓河。对山有龙马洞。台之东当谓水中流,有石焉,人称‘分心石’,中虚外实,形如太极,与水浮沉,水纵大石若随之”⒆。卦台山古有山门、午门、钟楼、戏楼、侧楼、伏羲大殿等古建筑。伏羲殿内正中坐伏羲巨大塑像,身披树叶,左是一轮八卦,右是一匹龙马,额匾上书“先天下觉”“则右称先”“与天地准”等。元、明以来,尤以天水伏羲庙规模最大⒇。
    至今有以伏羲风姓命名的风莹、风沟、风台、风谷等。
    今天水市古有“龙城”之称。
    这些都记载及有关伏羲的文物古迹与伏羲画八卦的文化遗存,说明了对中华民族始祖伏羲厚祀与祭奠,并雄辩地证明了伏羲生于成纪的真实性与历史可靠性。历史数千年瞬息逝去,历史的脚印还是留下了。这不仅包括口头的、非物质的文化遗产,而且还有物质的文化遗产,这就是地下埋藏的古文化遗址。
    从文物发掘看,在甘肃省谓水、葫芦河两岸,已发现了伏羲时代的新石器文化遗址500多处。大地湾遗址到1984年底,已经出土房址238座,灰坑337个,墓葬79座,窑坑38个,灶台106座,防卫与排水的壕沟7条,各种骨、石、陶器与生活器物8034件。其中房屋建筑F901房址最为典型,这座房子总面积达420平方米,分主室、东西侧室、后室、门前建筑四部分。主室居中,东西长16米,南北长8米,面积达131平方米。厅中有两根对称大柱,直径为57厘米,周围长1,79米。地面用料疆石泥涂抹得十分光滑平整,叩击有声,极像现代的“水泥”地面。彩陶出土文物中最为精彩的是圆底鱼纹彩陶盆、尖器口彩陶瓶等。在这些器物上,还出现了10多种记事符号,诸如水波纹,类似植物纹,以及直线与曲线相交纹等。同时出土了一件“人头形器口彩陶瓶”,器型恰似一个“人头蛇身”像。在甘谷西坪乡出土的属于仰韶文化的彩陶瓶,通体绘一“人首蛇身”的动物图案,尾高卷至头,有双足,每足四爪。武山付家门出土了一件马家窑文化彩陶瓶,器表绘制一特大的“人首蛇身”的动物,似鲵鱼,头大体胖,尾上卷至头,有双臂双手,手伸中爪,体绘网络纹。天水师赵村出土了一件半山时期的“人像彩陶罐”。这些出土文物与伏羲氏族图腾崇拜相一致。大地湾文化距今8000年~6000年,相当于新石器时代的早、中期。这个时限与伏羲所处的时代相吻合(21)。因此,从文物发掘可以断定,伏羲生于成纪的肯定性,佐证了典籍记载的正确性。
    甘肃省天水境地还有仇夷山,《太平御览》记有伏羲生于仇夷山的说法。“仇夷山,四绝孤立,太昊之治,伏羲生处”(22)。考仇夷山,即仇池山,在今甘肃省西和、礼县交界处,属于秦岭地区,与古成纪相距仅百余公里。这儿山高谷深,奇峰竞秀,万壑藏云,茂林修竹。其上有伏羲崖、石勺奇潭、金龙滚珠、八仙上寿、麻崖古洞、东水无垠、洞涌神鱼、小有洞天等8处名胜。其中伏羲崖高1793米,崖上怪石嶙峋,彩云飞渡,花草繁茂,传是伏羲生处。
    其实,上述“两说”实是一说,因为古成纪与仇夷山,在大的区域说来,都是属于成纪区域,应当是古成纪为是。在远古时代,区域的划分与后世相传的区域是一个大致的说法,而且二者又相距不远,或者说把成纪说的大范围,仇夷山说的是小范围。不论是前者或是后者,我们把伏羲的圣诞地以成纪为定为妥。这正如说李三是甘肃人,同时,因他生在秦安,又说他是秦安人一样,在大的范围区域,说他是甘肃人,没有什么不妥的。在传世的其它典籍中,说到伏羲大多都采用成纪的说法。
    《诗纬·含神雾》又记载:“大迹出雷泽,华胥履之,生伏羲”。晋代郭璞《注山海经·引河图》中所说,“大迹在雷泽,华胥履之而生伏羲。”
    若以为伏羲出生在雷泽,其实这是一个误断,这里说的很清楚,《诗·含神雾》记载说的“大迹出雷泽”,这是一个巨大脚印的出处在雷泽,华胥这位老祖母踏了,怀了孕。雷泽是华胥怀孕的地方,并没有说明是伏羲圣诞在什么地方。
    对上述各典籍的记载,我们可以从三方面理解:
    一是华胥所处的时代,即伏羲所处的时代,是一个“只知其母不知其父”的群婚、乱婚时代。
    二是说华胥踏了“宇宙上帝”的使者的巨大脚印,获得了宇宙信息因子,华胥怀孕,生下了伏羲。
    三是伏羲的氏族部落的母系部落是华胥部落,而华胥部落的发源地在雷泽。雷泽是伏羲部落的发源地。
    于伏羲,这里说明了下列几个问题:
    一则说明了伏羲的母族是华胥氏族;
    二则说明了伏羲的母亲是华胥;
    三则说明了华胥在雷泽因踏上了一个大脚印怀了孕。
    成纪在中国西北高原,而雷泽则远距成纪,雷泽与成纪是何关系?华胥在雷泽怀孕了伏羲,怎么到成纪才生诞伏羲?华胥——雷泽——成纪——伏羲,构成了伏羲出生的轨迹图。
    这个问题前人是研究了的,清代《黄氏逸书考》引《河图稽命徵》说:“华胥于雷泽履大人迹,而生伏羲于成纪。”
    (1)华胥于雷泽履大人迹——怀孕。
    (2)生伏羲于成纪——伏羲诞生圣地成纪。
    宇宙的万事万物都有规律,历史的回光明白告诉人们一些规律的现象。一个人的要害是头,一个民族的开起是这个民族的始祖。民族始祖是这个民族的头,民族始祖的诞生,诞生的圣地,民族始祖的名号,潜藏了这个民族的秘密。
    万物土中生,大山受自然风化,由大至小,由高至低。这是规律。中国西高东低,中华民族的始祖诞生于西方偏北。之所以偏北,即西北,北方属水,打个比方,北方是一天24个时的子时,是盛阴的方位,万物负阴抱阳,无阴不生。中华民族的始祖,黄帝轩辕生于西北高原,炎帝神农氏也生在西北高原,早于炎黄二帝的太昊伏羲当然生在西北高原。在其它方位不可能诞生中华民族的始祖,宇宙、中国版图与古中国本是一个天人合一的太极图。雷泽在东方偏南,成纪在西方偏北,一是东南,一是西北;一是泽,一是山;伏羲风姓,华胥孕地雷泽,一者是风,一者是雷;上天下地,一者为天,一者为地;一东一西,一水一火。此乃是天地定位,山泽通气,风雷相搏,水火不相射,构成了一幅伏羲出生太极图。地右转,无阴不生,在泽所孕;天左旋,无阳不长,在山所生。一个伟大的历史人物,伏羲出世了。
    这儿的一个重要人物是华胥,是伏羲的母亲,这位民族的老祖母。因此,首先应当把华胥弄清楚。
    庄子有赫胥氏之说⒆。清代俞樾则认为赫胥氏即华胥氏。
    考华胥,在远古时代,华胥可以是一个氏族的名称,可以是一个部落首领的名称,也可以是一个地方的名称。例如禹娶于涂山,其妻即涂山氏,这是一样的道理。在这里,涂山是地名,又是人名,又是禹妻名曰涂山氏。在这里,华胥成了伏羲母亲的名字。清代吴秉权在《纲鉴易知录》中则有伏羲“母居华胥(今陕西省蓝田县)之渚”之说。在《历代陵寝备考》中,也有“伏羲氏,风姓,母居华胥之渚”的说法。这说明华胥是个地方,而且也有了确切的地址,在今陕西省蓝田县。但在山东省泗水有“华胥山”,并且还有“华胥渚”。究竟孰个为是?这个问题就由待于研究了。
    古有华胥之国。
    华胥之国在哪里?
    列子有这样的记载:“华胥之国在合州之西,台州之北,不知斯(距)齐国几千里,盖非舟车足力之所及,神游而已。其国无帅长,自然而已。其民无嗜好,自然而已。不知乐生,不知恶死,故无夭殇。不知乐已,不知疏物,故无爱憎。不知背逆,不知向顺,故无利害。都无所爱憎,都无所畏忌,入水不溺,入火不热,石挞无伤痛,指摘无痛痒,乘空如履实,寝虚若处林,云雾不该其视,雷霆不乱其所,美恶不滑其心,山谷不踬其步,神行而已”(23)。
    我们从这里可以看出,华胥之国是一个理想的“天堂神国”,是一个距齐地不知几千里的美丽国度。其具体地点在“合州之西,台州之南”。这里说的“(距)齐国几千里”,不是说真的“几千里”,这儿是个形容词,只是说离齐国“很远”罢了。在这个“天堂神国”的国度里,人人平等,没有国王,人们自然而生,自然而乐,不知生死,不知痛苦。入水不溺,入火不炎,行走天空如履平地,人人自由得如天上飞的鸟儿,如水里自由漫游的鱼儿,无忧无虑。这儿太美了!华胥是谁?是“南海观音”般的女神,是人类的圣母。伏羲是人类伟大的圣人,能生下这位大圣人的是圣母——华胥,只有这里——“天堂神国”,才能接受宇宙上帝的受孕恩赐。因此,华胥这个理想的“天堂神国”是人类理想的地方。其实,并非真有其国。但是,人类还是真诚地向往其有。这个古老的“华胥之国”是否就是清代《纲鉴易知录》所说的在“陕西蓝田”呢?位于山东省的齐国与位于陕西省的蓝田县也够远的了,对于古人来说,也算一个遥远的距离,也可以用“几千里”去形容。
    考古发掘资料证明,陕西蓝田人距今在100万年以上,这些历史事实说明一个重大问题,在100多万年前,华胥氏族已经在这儿生殖养息了。我们从后人的认可程度看,炎帝与黄帝都生在陕北高原,这儿是中华民族的重要发祥地之一。这里与华胥氏族不是没有关系,因为这儿是100多万年前蓝田人的发祥地。伏羲的母族华胥生在陕西蓝田是大有可能的。而“华胥于雷泽履大人迹”的雷泽与陕西有着一个遥远的距离,这个问题则说明了华胥氏族的迁徙。其原因在远古时代是多方面的,主要是气侯与人类生存需要的原因,变则生,易则生,一成不变的环境不能适应人类生存的需要,特别是对于生产力低下的古人。这个迁徙,不是一千年两千年、或者说一万年两万年所能完成的事,那是历经多少万年。在100万之间,古人类发生了多少灾难,这是非今人所能想象的。这就是不少古文化遗址,存在“多少年~多少年”的缘故。我们认为华胥氏族这个古老的中华民族之根,原在陕西省蓝田,古人不仅因生存逐水草而居的原因,还有一个重要原因,那就是古人有“太阳崇拜”的原始宗教因缘。东方是太阳升起的地方,是“金鸟”飞起的地方,后来“逐日”追逐太阳迁徙到了这儿,当时,这儿距离大海有多远,未考,但是这儿也接近大海不远了。在今山东省的泗水养殖生息,这儿的生活时间长久了,氏族以地命名,山命名为“华胥山”,这儿的“渚”,命名为“华胥渚”,这样是合乎情理的。
    再者,我们应当把山东省泗水的“华胥山”与“华胥渚”与“雷泽”联系起来进行研究。
    顾实说:“胥,疋,雅,夏古今通,华胥即华夏也。上古知母不知父,伏羲之母曰华胥氏,而古人以用字无,华胥特为华夏,遂为吾种族之名”⒇。所谓“华胥”氏族,其实就是华族。华胥牵涉到我们民族的命名。
    为何要用“华”命名?
    华胥氏也称赫胥氏,“华”与“赫”同意,赫赫光华的意思。形容赫赫光毕的花朵。因此,华胥又称花胥。“华”与“花”本一字,因此,“华”是艳丽的花朵,像花儿那样美。古人对花异常崇拜。《易·说卦》说,“帝出乎震”。这里,帝指的就是伏羲。郭沫若说:“古人固不知有所谓雄雌蕊,然观花落蒂存,蒂熟而为果,果多硕大无朋,人畜多赖以为生。果复含子,子之一粒复右化而为亿万无穷之子孙。所谓华华鄂不,所谓绵绵瓜瓞天下神奇更无过于此者矣。必必至神者之所寄,故宇宙这真宰即以帝为尊号也。人乃天帝之替代,因而帝号遂通摄天人矣”(24)。花落蒂存道出宇宙天道的生生不息,道出了人世间的繁衍生息的真蒂,蒂被捧为至尊的地位,花至尊矣!花成了人世间的向往与崇拜。
    《说文》说:“胥,蟹醢也。”华胥本身也就是花醢,也就是花蜜。华胥其意是美丽而又甜蜜的花朵。这也就是说,华胥是是美丽而又甜蜜的一枝花。伏羲有宓羲之称,“宓”即“蜜”,生生不息也。华胥居于“华胥之渚”,少昊金天氏也居于“华胥之渚”,这儿是花的国度。中国是莲花的故乡,莲花是西王母的乘器,古人把莲花看得最高贵、最圣洁,认为是生命与智慧之源。“华”者,花也,“华”者,华是日光,花美太阳所致,太阳崇拜也。这说明华胥氏族是一个爱花爱美的氏族,是一个太阳崇拜的氏族。
    更有趣的是伏羲风姓。风者,从天,是万物的中介,是万物繁殖的生生之源。在母亲社会,子从母。那么,华胥的全名应当是“风华胥”。因此,伏羲之生犹如花的种子是借天风刮来的。花种落在地上,被泥土所包,待冰解雪融,大地回春。这大概是伏羲之“伏”,庖牺之“庖”的意思。所以,《易·震卦》有“震遂泥,未光也”之说,这大概是“伏羲”本意之说。由此,我们说华胥这位老祖母是中华民族的美女神。
    至于“中华”,所谓“中”者,是五行概念,由四方神所说,土是中,言“中”即言土,有“中”即有土,所谓“中华”其意说的是“花一样美的大地”,也即是花一样美的国度。至成“中华”之说。那么,华胥就是“中国”的老祖母了。
    这位老祖母涉及到伏羲的出生地,是雷泽,还是成纪?因此,我们还应当对“雷泽”进行考究。
    雷泽在哪里?关于雷泽不少典籍作了记载:
    (1)战国时期的《楚帛书》(据何新译文)作了这样的记载:“曰“有龙雹(庖)氏,出自雷(泽),(于)淮(水),氏曰有鱼(虞)。”
    (2)汉代司马迁则记载:“舜耕历山,渔雷泽”(25)。这么说来,雷泽当在今山东省境内。今山东省的荷泽古称雷夏泽。
    (3)司马贞说:“雷泽,泽名,即舜所渔之地,在济阳”(26)。这里把雷泽的地理位置说的很清楚,雷泽在今山东省境地。
    (4)《一统志·一八一卷》记载:“曹州府下言雷泽即雷夏,在今山东菏泽东北。”
    (5)《水经注·瓠子河》记载:“瓠海又左经雷泽北,其泽薮在大成阳县故城西北十余里,昔华胥履大迹之处也。”
    雷泽是震泽之雷泽,还是雷夏泽这之雷泽呢?
    考雷夏泽,在今山东省荷泽与河南省濮阳之间,这个区域离吴西的雷泽太远了。由此,我们认为雷泽当为今山东省荷泽与河南省濮阳之间的雷泽为是。此说也佐证了司马迁与司马贞所记述关于雷泽地理位置的正确性。
    “华胥履大迹于雷泽”,伏羲的母亲华胥在雷泽踏上了一个巨大的脚印,怀了孕,生伏羲于成纪。
    伏羲的母亲是华胥,伏羲是风姓,那么,伏羲的母亲华胥姓什么?万物本乎天,人本乎祖,本乎母。姓源于生,源于母,源于母姓,源于母系社会。儿子之姓从母,这大概没有问题。伏羲“风”姓,华胥当然是“风”姓,我们说,华胥的全名是风华胥,这也是可以的。
    伏羲氏族一个最显著的标志是龙。龙是伏羲氏族的图腾的形象,是一个氏族力量的代表,也是伏羲氏族向往的保护神。龙生于水,跃于水,是水中物。大海里有水,然而太遥远了,人类在远古时代不能涉及。大泽里有水,泽界于大海与陆地之间,与人类的生存环境极相关,人类可以从泽里可狩猎,可采集。大泽里有龙吗?有。雷泽是产生龙的圣地。
    《山海经·海内东经》记载:“雷泽中有雷神,龙身而人头。”
    这句话中的“雷神”是不存在的,“龙身而人头”同样是不存在的。古今世界上,没有此物长到彼物头上的先例。实际上,这句话应当这样诠释:在雷泽一带的大地上,有一位人世间的“上帝”,(其是)龙氏族的头领。这位龙氏族的头领就是华胥。这就是说,伏羲的龙崇拜不是从伏羲方始,而是子从母,这反映了当时母系社会的真实性,没有丝毫夸张之显。
     考古发掘的资料证明,在雷泽区域,今河南省濮阳西水坡的古墓葬中,出土了6000多年前的蚌壳龙,这说明在远古时代,龙氏族在雷泽存在的可能性、历史性(27)。
    龙是龙氏族的标志。所以说,在雷泽这一带,在远古时代,有龙氏族生活。华胥氏族就是这个区域生活的古老氏族。华胥老祖母是龙氏族母系氏族头领——“龙氏族人头”,大概是没有什么不可能的。由此,我们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 
    伏羲氏族的母族——华胥氏族——是生活在雷泽区域古老的龙图腾氏族。华胥在雷泽履巨人迹怀孕,在西北高原成纪生下了伏羲。


注:
———————————————
⑴ 汉代应劭《风俗通义》。
⑵ 汉·班固:《白虎通》。
⑶《汉书·律历志》。
⑷ 晋·王嘉:《拾遗记》。
⑸ 唐代·司马贞:《补史记·三皇本纪》。
⑹ 西晋·皇甫谧:《帝王世纪》。
⑺ 唐代司马贞《补史记·三皇本纪》。
⑻ 北京大学考古教研室:《元君庙仰韶文化墓地·附录三》,131~132页,文物出版社,1983年。
⑼ 考古研究所体质人类学组:《陕西华阴仰韶文化人骨》,《考古·1977年·4期》。
⑽《太平御览·七十八卷·孝经·钩命决》。
⑾罗泌《路史·后纪·卷一注引宝椟记》。
⑿《太平御览·卷三百六十七·<孝经纬>·<援神契>》。
⒀《古微书:引春秋纬·元命苞》。
⒁《初学记引<春秋纬>·合诚图》。
⒂ 北魏·郦道元·《水经注·谓水》。
⒃ ⒃唐代·司马贞·《三皇本纪·自注》。
⒄ 西晋·皇甫谧·《帝王世纪》。
⒅明代·胡缵宗·《秦安县志》。
⒆《卦台记》《秦州志》。
⒇《伏羲庙》,甘肃人民出版社。关于伏羲都于成纪,《帝王世纪》这样记载道:伏羲的母亲华胥履大人迹“而生包牺,长于成纪”或者说,“生庖牺于成纪”。《汉书·地理志下》这样记载道:天水郡,领县十六,成纪是其一。东汉明帝时改天水郡为汉阳郡,《后汉书·郡国志五》曰:汉阳郡领十三县,成纪是其一。在成纪城下,南梁刘昭补注引《帝王世纪》这样记载道:“庖牺氏生于成纪”。在今天水有汉成纪,也即刘昭认定的古成纪。今人多从此说,认定成纪即伏羲故里。元代至正七年(公元1347年)在今天水讪西关创、建了伏羲庙,明正德十一年(公元1516年)武宗准命奏立伏羲庙于秦州(今天水),明、清两代皆有修葺,庙占地1,3公顷,规模宏大。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天水伏羲庙三进院,坐北向南,占地12000平方米。庙门口石筑台基上屹立牌房三间,庄严雄伟。紧挨牌房是长17米、面阔五间的悬山式大门;步入大门是长52,6米、宽32,8米的前院;再进仪门是中院,与前院面积等同。主体建筑先天殿座落在砖筑月台上,长26,4米,宽13米,高3米。殿宇飞檐挑角,雕梁画栋,饰有螭首、鸱尾、龙头、卷云,并有缠枝牡丹与之相映。其前檐有6株隔扇,两尽间设有透花木雕圆窗,为团龙戏珠图案,上有殿身七架,下檐回廊周旋。天花板正中绘有河图八卦,四周是按先天八卦卦序排列的64卦重卦图。殿内有两排8根金柱。正中神龛内塑有伏羲巨像一尊;其身披树叶,手托八卦,赤臂跣足,炯炯有神。先天殿侧有朝房、碑房、庑殿、鼓乐亭等,后有太极殿,俗称寝宫。其内也塑有伏羲像。殿与亭之间,有古柏64棵,龙枝札干,苍劲青翠。明代以来,每逢农历正月十六日伏羲诞辰,甘肃一带龙的子孙,便来这儿此朝谒人祖伏羲 
(21)《郭树声等·文物·1983年11期·甘肃大地湾遗址1978~1980年发掘的主要收获》。
(22)《太平御览·七十八卷》引《遁甲开山图》。
(23)《庄子·马蹄》。
(24)列子·黄帝篇》。
(25)《国学丛刊·华夏考原·1卷·2期》。
(26)郭沫若《郭沫若全集·考古篇·释祖妣》。
(27)《河南考古四十年·仰韶文化时代》,74~75页,河南人民出版社。

文章录入:易林    责任编辑:易林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最新热点 最新推荐 相关文章
    太昊祖迹
    寻觅失落的中国远古文明
    伏羲氏的起源
    伏羲的电脑思想
    太昊、伏羲与太昊伏羲问题
    试论伏羲文化理论与天道运行
    伏羲画卦传说
    太昊伏羲神话
    伏羲女娲交尾图
    太昊伏羲祭文(节选)